(中国建筑参与建设的沙漠中的“非洲第一高楼”)
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,延续千年,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,也是一条文明交流之路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十年来,沪市上市公司积极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,推进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行稳致远。
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,目前已有逾260家沪市公司参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,其中主板200余家、科创板60家。它们以参建承建、投资采购、通航助运、绿色转型、民生服务等一系列切实举措,铺设了一条设施联通、贸易畅通、资金融通、民心相通的“通途”,为共建“一带一路”贡献重要力量。
(
中国化学EPC总承包的哈萨克斯坦石油化工一体化项目)
基础设施铺就“联通之路”
沪市公司深度融入经济走廊和国际通道的建设,为促进经贸和产能合作、加强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奠定了坚实基础。据粗略统计,包括8家建筑央企在内的13家建筑业沪市公司深度参与了交通、工业等基础设施项目。
以中国建筑为例,公司十年来在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承建了2600多个项目,境外业务累计签约2206亿美元,完成营业收入1207亿美元,分别占公司组建以来海外业务新签合同额和营业收入的75%、70%。其中,交通基础建设方面,公司建设了中巴经济走廊最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——巴基斯坦PKM高速公路、沙特阿拉伯最大的交通运输和公用基础设施项目之一——沙特NEOM新城交通隧道、全球最高等级4F级机场——柬埔寨金边国际机场、地中海东岸最先进码头——以色列海法新港以及文莱淡布隆跨海大桥等一系列工程。城市建设方面,公司于2016年与埃及住房部签署了新首都CBD建设合作协议。
再如,中国中铁和中国中车均参建了中国高铁“走出去”第一单——雅万高铁项目。该项目总投资约72亿美元,铺设了东南亚的第一条高铁,助力印尼成功进入“高铁时代”,并为印尼周边产业升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
公开数据显示,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十年来,中国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,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。
约120亿欧元的合同金额,中国化学签下了目前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最大一单——七化建俄罗斯波罗的海化工综合体GCC项目。同时,这也是全球最大的乙烯一体化项目,建成后有望成为业主全产业链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一环。
科创板公司中,亦有中国通号、高铁电气等典型代表。从海外援建第一条铁路坦赞铁路,到成功实现肯尼亚蒙内铁路商业运营;从中老铁路高速运营,到印尼雅万高铁、匈塞铁路的全面建设,中国通号不断将中国成熟的轨道交通控制技术推向海外,产品和服务远销亚、欧、非、拉美等多个地区的20多个国家,为当地轨道交通的数字化和信息化贡献中国技术、中国产品与中国标准。
(中国电建南欧江梯级水电站项目)
产品渠道畅通贸易往来产品互通和渠道拓宽双管齐下,沪市公司共同推动“一带一路”贸易畅通便捷高效。
一方面,沪市公司积极推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间贸易投资规模稳步扩大。大宗商品方面,中国石化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采购总金额约为1.34万亿元,对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投资总金额约为19亿元;包钢股份2022年累计向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出口钢材109.79万吨,占总出口量比例94.18%;作为国内首个民企投资的LNG接收站,广汇能源启东LNG接收站投资超50亿元,年周转能力超500万吨。消费品方面,上汽集团在泰国、印度尼西亚和印度建厂,预计今年海外业务将实现“规模性盈利”。
另一方面,沪市公司助力运输互联互通水平不断提升。航运方面,南方航空不断推动“空中丝绸之路”建设,2022年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为28个国家提供航空运输服务,实现营业收入约40.21亿元,同比增长68.7%;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重点涉及的南亚、东南亚、南太平洋、中西亚等区域,建立起完善的航线网络。
海运方面,沪市公司助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港口航运合作不断深化,货物运输效率大幅提升。如日照港累计开通外贸航线42条,直达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、东南亚等地。同时,公司已开通中欧班列以及“日照—中东”“日照—东南亚”和“日照—非洲”等多条件杂货班轮,主要装载钢材、设备、车辆等货物。2023年1至6月,公司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.16亿吨。
在包括上述众多上市公司及各方的共同努力下,2013年至2022年,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9.1万亿美元,年均增长达6.4%。其中,2022年,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.9万亿美元,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.4%,较2013年提高了6.2个百分点。截至2023年6月底,“丝路海运”航线已通达全球43个国家的117个港口,300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、港口企业、智库等加入“丝路海运”联盟。
绿色低碳助力产业开发
与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、国际组织积极建立绿色低碳发展合作机制,我国先后发布了《关于推进绿色“一带一路”建设的指导意见》《关于推进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的意见》等文件,提出2030年共建“一带一路”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宏伟目标。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施十年来,沪市公司也积极助建绿色项目,合力支持共建国家的能源转型。
如中国电建负责建设的老挝南欧江流域梯级水电站项目,是中资企业首个海外全流域整体投资开发的BOT项目。南欧江项目全流域总装机容量为127.2万千瓦,年均发电量约50亿千瓦时,全流域项目于2021年9月全部建成发电。截至2022年底,项目累计发电116.22亿千瓦时,2022年全年发电量35.31亿度,保障了老挝目前全国23%以上的电力供应,已成为老挝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电源。
此外,中国电建投建的阿根廷胡胡伊省高查瑞315WM光伏项目,是南美洲最大的光伏电站项目。项目设计总装机容量315.78MW,预计年发电量6.63亿度电,年二氧化碳减排量325000吨,相当于种了30万棵树。项目于2020年9月并网发电,发电第一年就为当地政府贡献了6500万美元的收入,占当地财政收入的8.3%。截至2023年2月底,该电站已累计发电174万兆瓦时,极大缓解当地用电紧张。
再如,中国化学承包的成达公司印度尼西亚卡蒂姆2电站BOOT项目,系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电网在运行最大规模机组,合同总额为3.76亿美元。该机组的成功并网,标志着又一套国产发电机组落地海外。
晶科科技也是投建“一带一路”光伏电站的重要力量。公司与当地政府平台共同投建阿布扎比Al Dhafrah 2100MW光伏发电项目,总投资额约10.5亿美元;另有沙特阿拉伯300MW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约2.27亿美元,沙特阿拉伯400MW光伏发电项目投资约3.15亿美元。
民生服务提升百姓福祉
除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外,一个个小而美、惠而实的民生工程、民心工程,也帮助当地民众解决了燃眉之急、改善了生活条件,增进了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的民生福祉,为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十年来,中国企业先后在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实施了300多个“爱心助困”“康复助医”“幸福家园”项目,其中不乏许多沪市公司的身影。
文化交流方面,中国电建负责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建设,成为中国首个海外设立的重点大学分校。工程将建筑余料合理规范地运用在建筑附属设施中,累计节约用水16万吨,每年有效节约电能7.48万千瓦时。该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获2018年度中国电力创新一等奖,成果入选全国工程建设行业科技创新“十项新技术”。
此外,中国建筑还建设了南太平洋地区面积最大的学校——巴布亚新几内亚布图卡学园,解决了当地3000多名中小学生上学难问题。
出版方面,龙版传媒抓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契机,在俄罗斯设立中俄语言文化交流中心,有计划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,进行版权信息互通,促进版权贸易。
浙版传媒有18个项目入选“丝路书香”工程,积极推动外向型优秀出版物面向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翻译出版。
基础民生方面,联合水务在孟加拉国首都投资达卡市Purbachal新城供水及配水设施开发PPP项目,设计水处理能力34万立方米/日,将为当地200万人口提供供水服务。
华能国际全面建成中巴经济走廊首个重大能源项目——巴基斯坦萨希瓦尔燃煤电站。工期仅历时22个月零8天,创造了“中巴经济走廊”电力建设的“萨希瓦尔速度”。电站已累计发电432亿千瓦时,纳税7.5亿美元,极大缓解了巴电力短缺局面,对促进巴基斯坦经济发展、改善社会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另外,中国建筑在博茨瓦纳建设了马哈拉佩水厂,解决当地居民供水问题;并在马尔代夫、阿尔及利亚、肯尼亚、新加坡等地建造了一系列的保障性住房,以及中东地区最大的疫苗生产和运输中心——阿联酋阿布扎比疫苗厂。(记者 林淙)